翼报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人物 ✐2014-03-01

悉达多.乔达摩

王申得

 

  佛教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久远,在世界各地,特別在东南亚一带影响甚大,信徒达五亿之众。佛教到底信甚麽呢?这要从它的创始人说起。

创始人的传说

  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 c.563-483 BCE)出生於今尼泊尔境內与印度接壤的朗比尼小镇(Lumbini),是古印度的释迦族人,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说当悉达多.乔达摩出生时,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君王,但若有朝一日,看见疾病,衰老,死亡和传教士这四件事情时,他就会甘心拋棄世上的荣华富贵,离家出走,至终找到一条救世之道。他父亲信以为真,特意盖了一座宮殿,悉达多.乔达摩就在这座宮殿中长大,后来与Yasodhara结婚,並育有一子。
  悉达多.乔达摩二十九岁那年,骑马路过宮殿外的公园,看见了一位身患重病的人,一位老人,一列送葬的队伍和一位脸上带着幸福面容的传教士。他突然醒悟到生命的可贵,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悄悄告別了睡梦中的妻子和孩子,远走他乡。他剃光了胡须和头发,身穿黃袍,四处漂泊,矢志寻找生命的真相。他潛心研究当时盛行的印度教,亦尝试禁慾和克己的生活,但心中並不快乐。
  后来,他坐在一颗大树下冥思苦想,发誓若不悟出生命的答案就永不离开。这样一直冥想了四十昼夜,直到进入了他自以为“涅槃”(nirvana)的境界。从此,悉达多.乔达摩开始传道授业,临死时拥有上千的跟随者,被尊称为“佛陀”或“觉者”(Buddha, the Enlightened One)。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的传说,如果这个传说是真实的话,可知他是一个多愁善感,观察敏锐,心灵备受煎熬的人。

“四谛”与“八道”

  有人将佛教的基本信仰总结为“四谛”(Four Noble Truths)与“八道”(Eightfold Paths),分述如下:

第一谛:人生多有苦难,“涅槃”是至善至美境界。
第二谛:苦难的根源在於无穷无尽的自私贪婪。
第三谛:解脫苦难的途径在於戒除慾望和贪心。
第四谛:戒除慾望和贪心,必须借助“八道”:

(1)正确的观点(right viewpoint
(2)正确的动机(right motivation
(3)正确的言谈(right speech
(4)正确的行为(right behavior
(5)正确的职业(right occupation
(6)正确的努力(right effort
(7)正确的思想(right thinking
(8)正确的反省(right meditation

  佛教的基本信仰是从印度教脫胎出来的,两者都相信轮回论和宿命论(Reincarnation, Karma),但佛教后来居上,渐渐成为普通百姓接受和拥戴的宗教,原因是它比印度教更加“平民化”。首先,印度教以繁杂不堪的吠陀经奧义经Vedas, Upanishads)为经典,普通百姓无从入门,而佛教拋棄了这些经典,认为其中沒有救世之道。其次,印度教提倡品级世袭制度,认为人必须轮回到婆罗门阶级(Brahman)才能最终进入绝对自由(Moksha)的境界,而佛教卻慷慨地宣称无论何人,不分种族和等级,都可以到达天堂,或涅槃的境界(nirvana)。最后,印度教认为现世是毫无意义的,而佛教认为人生是有意义的,並非幻觉幻象。
  佛教在印度盛行几个世纪后,便被“印度教更正教”和新兴的伊斯兰教赶逐出印度。当基督教在公元后一千年左右渐渐北上进入欧洲,並成为西方的主要宗教的时候,佛教的宣教士们也正从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中国內陆和日本,日后成为影响巨大的东方民间宗教。
  公元后十二世纪左右,佛教內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产生了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两大支派。前者严格追随释迦牟尼自救的教导,过着严谨克己的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少数的幸运者才能到达“涅槃”的境界。而后者是“普世得救论者”,他们相信释迦牟尼已经到达了“涅槃”的境界,变成了神,所有的人都可以向他求告。可以想见,大乘佛教徒的人数远远超过小乘佛教徒。

领悟到的真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信者甚众的宗教,佛教並非一无是处,它所领悟到的“四谛”,与基督教圣经中的某些教导不谋而合,颇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一,悉达多.乔达摩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生苦难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红尘滾滾,尽属虛空,苦海无边,无力自拔”的人生真相。然而,悉达多.乔达摩並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人生空虛的人,远在他出生前一千五百多年,约伯就说过:

“祸患,原不是从土中出来;患难,也不是从地里发生;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约伯记5:6-7)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约伯记14:1-2)

这些话都是对人生真相精辟入里的观察。
  摩西比悉达多.乔达摩早出生九百多年,他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英雄。他对人生真相的描绘亦是字字珠玑,入木三分,不遑多让。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惶。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歎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強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7-10)

  在悉达多.乔达摩出生前三百多年,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传道人”,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就已经用生花妙笔勾勒出一幅人生画面。

“传道者说,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卻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並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传道书1:2-11)

  其二,悉达多.乔达摩不但准确地观察到了人生苦难的真相,而且还深刻地指出其根源在於人性中无法满足的贪婪和慾望,这亦与圣经中的教导一拍即合。使徒雅各曾严辞质问道:

“你们中间的爭战斗殴,是从那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慾来的么。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爭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各书4:1-3)

未领悟到的真理

  其一,悉达多.乔达摩虽然观察到人类苦难的命运,也看出受苦的罪魁祸首是人內心深处填不满的贪婪和慾望,但並未进一步揭示出人类败坏和贪婪的根源。唯有圣经肯定地告诉我们,人类败坏的根源在於先祖违背上帝的命令,把人类陷在罪中。
  全本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清楚记载了先祖犯罪给全人类招致的结局。

“[神]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 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荊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於尘土。”(创世记3:17-19)

  自从先祖犯罪,人类不但在肉体和日常生活方面每況愈下,在道德和灵性的层面上更是苦苦掙扎,不得释放。使徒保罗对此深有体会,他所发出的哀歎每每引发世人內心的共鸣。他说:

“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沒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脫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14-24)

  其二,悉达多.乔达摩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改变人类內在的贪婪本性,但对修行的标准並无统一的认识。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观点,正确的动机,正确的言谈,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职业,正确的努力,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自省”呢?“涅槃”的境界到底是什么呢?这一切都模糊不清,莫衷一是。而基督教的圣经明确地指出,解決贪婪邪慾的唯一途径是神的儿子耶稣替人类赎罪而死,罪人接受救恩而成为新造的人,“正确”的标准是神自己。
  圣经好像一盏明灯,为在罪中沉沦掙扎的世人指出一条“天堂之路”。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祂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祂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既是这样,那里能夸口呢;沒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么;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3:23-28)

指引天堂之书

  曾经有人问悉达多.乔达摩一个问题,“什么是涅槃?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形呢?”他回答说,他自己从未解決过这个问题,他的使命是帮助人脫离苦难,而不是描述苦难后的情形!
  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讲到“八福”,佛教里讲到“八道”,从表面上二者颇为相似,都是有关道德生活的教训,但其实后者沒有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其标准是什么?谁来定这个标准?悉达多.乔达摩也沒有告诉我们,“涅槃”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涅槃”一词原来的意思是“熄灭”。那么,人生好像一根蜡烛燃烧,熄灭以后剩下的究竟是什么呢?
  人海茫茫,人生匆匆,古今中外不乏像悉达多.乔达摩这样心灵敏锐,竭力追求真理的男男女女,到底去哪里获得人生的真谛呢?十八世纪时英国伟大的佈道家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颇值得玩味。

“我想我只不过是今天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如急箭在空中穿过。我的灵魂来自於神,又回归於神,顷刻之间就无跡可寻,消失在永恆之处了。我只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如何找到通往天堂之门?如何安抵那永生的彼岸?为此,神已从天上来到地上,为我指明了天堂之路,他把这一切都记载在这本书(圣经)上了。不惜任何代价,我要拥有这本书-请给我这本天书吧!”
I have thought I am a creature of a day, passing through life as an arrow through the air. I am a spirit come from God, and returning to God, just hovering over the great gulf, till a few moments hence, I am no more seen; I drop into an unchangeable eternity! I want to know one thing - the way to heaven, how to land safe on that happy shore. God himself has condescended to teach the way; for this very end He came from heaven. He has written it down in a book. O give me that Book at any price, give me the Book of God!


悉达多.乔达摩(c.563-483 BCE

约翰.卫斯理(1703-1791)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40301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