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9-08-01


第五君王派及其他

史述

 

  主耶稣的荣耀再临,是基督徒的盼望。
  在早期教会,流行基督再临在地上建立千年国度,将在公元一千年。一千年来了,又过去了。预言至期沒有实现,传讲的人,換了另外一个解释,仍然继续传讲。
  宗教改革运动,同时带来圣经翻译;因信称义的真理彰明,“信徒皆为祭司”,动搖了教阶制度,有些人就想,何妨信徒皆为先知?人,手中有了圣经,就想照自己的意思解释圣经,把自己以为是圣经这样讲,简单讲是“耶和华神如此说”。
  十七世纪的英国,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科学启萌,工业兴起,各种思想潮流交汇,宗教与政治也处於混乱状态,新学说丛出不穷,借着新兴的印刷业,流传遍地。英国本来是独处海嵎的花园,也出现奇異的花草。在1656年,甚至有贵格派信徒,模仿基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形式,进入步瑞司陶(Bristol)。
  宗教狂热者,使人什么都信,不求其端,不询其末,惟怪之欲闻。
  亚攲尔(Henry Archer)是自立的传道人,他於1642年,出版了一本书,基督亲临统治全地The Personal Reign of Christ Upon Earth),以教皇为“敌基督者”,依但以理的预言,推算406 AD教皇制度兴起,加上三年半,一日指一年,合共1,260年;据此断定1666年,为基督再临的日期。就是先知但以理书,讲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兽相继出现后,“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別国的人,卻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就是人子“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祂。祂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祂的国必不败坏。”(但以理书2:44; 7:13-14)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的兴起,是宗教运动与政治结合,当时的伦敦,成为清教徒的中心。
  大概是从诺卫治(Norwich)地区,有一些以时事解预言的人,看到王室的腐败,就宣告“第五君王”即将来临。亚攲尔的推算程序,正好提供主再临的急迫感。打着“第五君王”旗号的讲道者,成为时髦吸引徒众的方法。例如:擒获了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1649),就是“大龙被捆绑”;到他被斩首以后,更“证明”了是基督即将登位。这些人並不纳入共同的组织,而是散在浸礼会,长老会各宗派中,也是国会军队的主干。其著名的传道人中,有腓克(Christopher Feake, 1612-1683),罗傑尔(John Rogers, 1627-1665),坎恩(John Canne, 1590?-1667?),辛浦生(John Simpson, d.1662),包维尔(Vavasor Powell, 1617-1670),这些人的信息,並不一定合於逻辑,也未必合於正统信仰,卻正是一般群众所愿意相信的;並有欧华屯中将(Robert Overton, 1609-1678)等人,信从者遍佈各地。罗傑尔部下,有些狂热的人,甚至在聚会中乱叫,並把不合他意的讲道者拉下台来。
  当时的模范新军,以军纪和训练著称,官兵都随身攜带新约圣经,规定要聚会敬拜;当他们的领袖讲道的时候,自然有顺从的听众;而这些军人,並不都受过神学训练,为了激励士气的缘故,他们也会有意无意的随处境扭曲圣经,适合当时的需要。


Thomas Harrison

  海瑞生中将(Thomas Harrison, 1606-1660)是最傑出的第五君王派,国会军领袖之一。於清教徒革命內战初期,参加“模范新军”为骑兵将领,勇敢善战,迅即成为英雄人物;曾参与Edgehill, Marston Moor, Naseby诸重要战役。1646年,在“圣徒国会”中,代表独立教会成为议员。
  查理一世兵败被俘后,1648年,海瑞生押解他由Hurst Castle到伦敦,坚主审判废君,以其为“流人血者”,被判斩首,海瑞生将军是五十九名在判決书上签名者之一。他是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的朋友。於克伦威尔率军离国征伐苏格兰的时候,海瑞生代理统帅英国军队(1650-1651),可见倚畀之深。


Oliver Cromwell

  1651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鸠集一批苏格兰军队,南下意图复攫取王位,於八月二十二日进佔梧司特(Worcester)。九月三日,克伦威尔率军进击,海瑞生中将参与战役,分翼合进,击败查理复辟军,使他反攻之梦破碎,逃亡法国。这标识着內战的正式结束,也是海瑞生的勋绩,成为克伦威尔国务院成员之一。
  他在清教徒革命初期,以为克伦威尔是神的器皿,极力拥戴。那时,致力於推翻王室,是大家集中的意志,所以並无歧異;但到查理被斩首以后,正象征英国的无首状态。第五君王派的政治主张,是依照犹太人的律法,成为宗教统治国度;克伦威尔不能接受。因此,被视为“阻挡神的计画”,拒绝承认克伦威尔为护国主(1653),认为其独裁作风,与暴君並无差異,不啻是“以暴易暴”(Replace one old yoke with a new one)。
  这不效忠的表示,克伦威尔不能容忍,导致海瑞生被免除军职,並且两度入狱(1653, 1655-1656)。这是清教徒政府的损失。
  至1658年九月三日,七年前梧司特胜利的同一天,克伦威尔崩逝。


Richard Cromwell

  他的长子理察.克伦威尔(Richard Cromwell, 1626-1712)继位为护国主。他庸碌无能,而乏自知之明,不孚众望;既不如其父第四子亨利(Henry Cromwell, 1628-1674)的明智,又缺乏海瑞生那样的军事将领,理察在位不满八个月,就被军方和国会免职。军事领袖和富商们,为了避免陷入无政府的混乱,商请查理二世回国登位作王。
  1660年,英王复辟后,海瑞生当然极为失望,情绪低沉;他知道自己名列弒君者,但拒绝像其他人逃奔新大陆,也不肯妥协,持殉道者的精神,从容就义,被斩下头来。


Thomas Venner

  范耐尔(Thomas Venner, 1608?-1661)的本业是箍桶匠,曾到过新大陆麻萨诸塞的撒冷,后来回到英国,成为伦敦一个独立教会的传道人,宣讲第五君王,颇有跟从的群众,也有些人在财物上支持他。1656至1657年间,他似是得到什么启示,由他的女婿策画,预备武装造反,推翻克伦威尔政府,建立神权政体;连第五君王信徒,也劝他不要如此卤莽行事。范耐尔一意孤行,聚集了几十人,在举事之前,就被拘捕。由克伦威尔亲自下令,羁押伦敦监狱。
  理察.克伦威尔继位新护国主,宣告大赦,范耐尔出狱。1661年,他写了一篇“希望之门”(A Door of Hope),呈国会情愿,表明反对复辟,以为那将导致教皇控制教会。见国会不接纳他的意见,就在新王加冕前,於一月一日铤而走险,结集约五十名徒众暴动。他们逢人就杀,攻击政府中心。军队入城镇压,几天后,暴乱弭平,不少趁热闹的人,和暴动分子一起被杀。范耐尔和几名参与暴动的领导人,被捕受刑。首犯范耐尔被处绞刑,而后惨遭四马裂屍。
  “第五君王”的活动,还未完全消灭。在十八世纪,英国各地的非国教教会,仍然有些信从者。在新大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教派,也或多或少的汲取同样的理论,作为他们信仰的根基。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90803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