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艺文走廊.影评 ✐2009-07-01


爱恨之上,生死之外

—陆川电影“南京!南京!”

石衡潭

 


陆川电影 南京!南京!海报

  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人永远的创伤,永远的痛,谁也不敢轻易地揭开它,陆川尽管平心靜气小心翼翼,可还是给自己惹了大麻烦。“南京!南京!”自公映以来,就爭议不断,且愈演愈烈。从网上的情況来看,讚扬支持者固不乏其人,但骂声吼声斥责声还是佔了优势。有人指陆川为汉奸,有人骂“南京!南京!”是汉奸电影,甚至还有人断言:“南京大屠杀已经杀死了三十万中国人,‘南京!南京!’将再气死三十万中国人!”这种激烈的姿态出自一般愤青倒也罢了,可是连一些资深影评家也按捺不住了自己的情绪,如崔卫平教授就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南京!南京!’是一部离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语言。”
  翻看了一些否定者的帖子,我发现他们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影片的视角。这部影片採用的是一个作为侵略者一员的角川的视角,而非以往同类题材电影所惯常的中国人的视角。人们觉得这个侵略者的游移不定难以理解,而他最后的放人自尽更不可思议。二是影片表现了中国人的一些阴暗面,如自私,怯懦,麻木,卑下等等。
  本文试图就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试图来理解导演陆川的意图。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我想悲愤的控诉不应该再是惟一的主题,而冷靜的反思可能更有意义,这大概也是陆川決意要费四年心血全力投入这部影片的初衷。那么,为什么要用角川的视角呢?角川的视角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呢?我认为:角川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並非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更非一个侵略者的视角,尽管他既是一个日本人,又是一个侵略者,而是一个人的视角,一个人类的视角。不是不能用中国人视角,而是中国人视角可能被仇恨,悲愤等等模糊了眼睛,而一个亲历惨剧的日本人视角则要相对冷靜,客观一些,且更具震撼力。一个日本人並非天生的侵略者,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用角川的视角让人更清楚地看到了在这种情況下一些人如何变成了非人,而一个拒绝成为非人的人又会有怎样的境遇与结局。

  人对人的残酷是如何发生的?结合着影片来说就是日本兵对中国人的残酷是如何发生的?从心理根源来说,就是不把人当人的时候,当日本兵不把中国人当人的时候,什么样的残酷残忍都是可能的。在同样反映中日战爭的影片黃石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uang Shi, 2008)中,主人公英国记者何克与司机巴尔斯关於日本人有一句十分精彩的对话。何克说:“日本人不是野蛮人。”巴尔斯回答:“但他们认为別人是。”这真是一语道破机关。确实,在那个年代,日本人不止是把中国人当作野蛮人,劣等民族,甚至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831细菌部队军人就把用来做活体实验的中国人称为“原木”,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切近而逼真的镜头对这种残酷做了展示。成千上万的俘虏被枪杀在江边:人还沒有断气,砂土就已经扑面而来掩盖了;人头还露在外面,就已经在掩埋屍体的砂土上跺腳了。无数的妇女被凌辱,全然不顾她们的兄弟,父母,丈夫就在旁边。当着父母的面,把小孩子活活摔死…当一个人不把別人当人的时候,並非別人不是人,而是他自己成为了非人。日本兵把慰安妇当作了泄慾的工具,十五分钟一个,蜂拥而至,许多妇女被活活歼死,那从难民营被迫走出的一百名妇女,能夠生还的寥寥无几。当然,遭难的不只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本身,慰安妇百合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所以,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中国人的苦难,更是整个人类的惨剧;日本兵残害的不只是中国人,而是整个人类;他们所破坏的不止是中国秩序,而是人类原则。角川之死表现了人类对自身暴行之震惊,表现了一个人被迫成为非人之后的结果。我们不必问在南京大屠杀之后是否有类似的真实例证?而是要问这是否为一个正常人真实心理的反映?事实上,无论是在战爭之中,还是在战爭之后,类似角川的反战之人还是存在的,东史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陆川选择了角川的视角,又安排了他自杀的结局是可以理解且合乎情理的。这表明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上升到对人类正义,人类前途,人类命运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日本人也尝尝当年给我们的滋味,而是根绝暴行,制止邪恶。如果一部影片仅仅想激起仇恨,我想它就沒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所幸的是“南京!南京!”並非如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能迎合一些人的盲目情绪与愿望。

  关於民族性格的弱点,我想这也是不应该回避与掩饰的。影片中所摄取的一些场面与情节的确有点让现在的中国人难堪:数千老百姓蜷缩躲藏在教堂大殿之中,其中还有不少荷枪实弹的军人,面对偶然闯入的不到十人的日本士兵小分队,他们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竟然都齐刷刷地举起了双手,连日本兵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拉贝的秘书唐先生为了保全自己的妻儿大小,不惜以向日本人告发难民营中有伤兵为代价,最后导致伤兵全部被杀戮,而他自己一家卻並沒能倖免,反而令自己的孩子与妹妹惨死。有人认为,陆川这是在揭自己的短,给別人找理由。我觉得这种看法太狭隘了。评价应该以事实为基准,不能以面子为前提,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描写与反映是有史实依据的。不要以为在那场战爭中,中国军人个个都是狼牙山五壮士,游击队员人人都是李向阳,小孩子一一都是王二小,小兵张嘎。那或是特殊的个例,或是艺术的拔高,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的实情。从一些亲历者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在那场战爭中类似影片中的那种场景与事件是屡见不鲜的。数十名日本士兵就能夠驱赶数万名中国老百姓长途跋涉,去日本人想要让他们去的地方。著名作家白桦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披露了这样一些情況:他们村子里的一个年轻妇女就因恐惧而出卖了一个本来躲藏在麦秸朵中的伤兵,后来她本人也因无法摆脫的自责而发疯,自尽。还有他儿时的伙伴竟然以最快拣到穿过自己表哥头颅的子弹而向別人夸耀自己的胆大。古语说: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这是很有道理的。鲁迅(1881-1936),柏杨(1920-2008)等人一直致力於批判中国人的民族性,他们受到尊敬与讚扬,被称为民族魂和自由斗士,而陆川继承这一宝贵传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南京大屠杀过去七十多年了,中国人的性格有了真正完全的改变吗?中国人在各方面都強过或強如日本人了吗?我们不必因看到过去的真相而难堪,而要因仍然存在的差距而自励。
  陆川以冷峻的态度,崭新的视角对这场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災难与痛苦的战爭做了极真实的展示,並且对人性,民族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最大价值。不过,我认为他的展示还是受到了立场的限制,而他的思考仍有待深入。具体来说,陆川的全部看见与思考都是在爱恨之间,生死之內,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的或东方式的,而这是不夠的。

  陆川也写了抵抗,军人以陆剑川为典型,民众以小豆子和胖子为代表,这是一种直接拿起武器的抵抗,虽然只是零星的抵抗,且以失败而告终。当然,更多的是道义上,精神上的抵抗,包括成千上万的士兵在临刑前高呼:“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有人也批评中国军人陆剑川最初端坐不动,后来又率先站起来走向刑场。其实,这前后看似矛盾的行为都表明了一种抵抗的态度:即不甘心被动地任人屠宰,而敢於主动地迎接死亡。其他的抵抗如姜老师等人对难民的保护与安置,甚至一些妇女为了保全大家而自愿举手去做慰安妇等等,都可歌可泣。陆川在这里触及到生死问题。中国人所看重的是生,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极普遍的中国观念,在影片中,胖子“姜老师,救我!!!”的呼喊就是其最形象的体现。而日本人更重视死亡,他们认为体面地死去比苟活着更好。在日本人看来,中国人喜欢梅花是抱残守缺,苟且偷生态度的反映,而他们更愿意像樱花那样在辉煌的灿烂过后迅速凋谢。中国人的贪生有时候可能导致更多的危险与死亡,如胖子本来已经获得良民证了,可因他太激动反而露馅,又被抓了回去;唐先生的出卖,使更多人包括他的亲人失去了生命。日本人的轻死则给无数人带来灭顶之災,他们自己最终也难逃正义的审判。当然,中国人与日本人对生死态度的分別只是相对的,就连唐先生这样怯懦求全的中国人最后也挺身抵抗,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別人,而把死亡的结局留给了自己。唐先生的这一转身完成了中国人的抵抗,实现中国人精神的更新,只是这一精神仍然沒有摆脫身体化倾向,仍然只是生死之內的考虑。唐先生精神胜利的筹码在於—“我的太太又怀孕了!”这使得他能夠笑对死亡,傲视屠杀者。小豆子与胖子也是几次劫后余生,最后的镜头就是他们因角川的死而获得了生:他们走在野花盛开的原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活着之快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人的抵抗方式与胜利原则,从赵氏孤儿到“南京!南京!”,相隔数千载,可仍然一脈相承。日本人其实也相去不远,只不过从另外一端来回应。最后,角川死了,因为对於他,活着比死更艰难。唐先生把死作为一种抵抗,而角川把死作为对现实的逃避。这表明,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人与日本人,生命中都缺乏超越的维度,他们都沒有在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中面向超越,向超越求援求助,最多只是把拉贝这样的凡人当作他们的救星。这样的生又如何?这样的死又怎样?能夠改变现实的残酷吗?能夠使強暴,杀戮,流血不再吗?能夠让心灵真正摆脫恐惧吗?
  沒有超越,我们就只有生死之內想问题,就以为血脈的延续可以实现未尽的愿望,岂不知子孙已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的替代,他们也要面临死亡。沒有超越,我们就会在爱恨之间纠缠不清,以为复仇了就达到目的了,现在不少人还沉浸在这样一种情绪之下,“南京!南京!”好像更给了他们一个情绪激昂的理由。只有视野达到生死之外,才能真正地了解生命;只有爱恨超乎在一个人,一群人,一族人之上,才能体会真正的感情。不是中国人天生该受苦受难,但这受难必定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必定有其超越的意义;不是把日本人压下去了就万事大吉了,日本和日本人现在仍然是我们学习与赶超的对象。当然,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需要从苦难中吸取教训,都需要在苦难中思考永恆,接受永恆。如果连苦难都不能撼动我们,都不能令我们醒悟,那么,我们就白白经受了这一切;那么,我们就真的难以想像未来。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5:3-7)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90705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