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书香阵阵 ✐2009-02-01


读书乐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Alister E. McGrath著  蔡锦图.陈佐人译  基道出版社

 

  几将五百年了。
  1517年十月三十一日,一名眇小教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一个新创立不久的大学教堂门上,钉上了所谓“九十五条论题”,邀人公开辩论赎罪券的事。这样的学术辩论,不是罕见的事;沒有人参加,也不为希奇。不过,这不为人注意的辩论,连教皇也以为是茶杯里的风波,卻马丁路德把那论文印刷了,发送出去,成为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几乎颠覆了罗马教皇的宝座。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不仅是西方宗教界的大事,也影响历史文化,是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黑格尔(Georg W. F. Hegel, 1770-1831)说:“人不能超越历史环境,正如不能跳越自己的影子。”他又说:“不受大众意见拘囿,是在生活中或科学上任何伟大成就的正式条件。伟大的成就,将被大众意见认知,感戴接受;不过,后来会成为他们自己的成见。”
  宗教改革的远因,该是起於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时候,君主的诏命,似乎是“一言兴邦”,止息了对教会的迫害,而教会所付的代价,则是比起殉道来还为重大。想想看,举国成为“基督徒”,把異教的文化和价值观,一股脑儿搬进教会,並且支配教会,该有多么麻烦!
  罗马成为“基督教国家”,並不代表所有国民的重生,移进神爱子光明的国度;但教职人员,仿佛成了官员,不必忙於传扬福音,卻把精力用在神学的爭论,或忙於经营豪华的教堂建筑。有人把这时期的教会历史,称为“救生队”的转变:
  有一个海边的救生队,非常勇敢,冒着风浪救海难的災民,他们有个口号:“你必须出去,不必须回来。”这样,许多人得救了。后来,他们建起了彩色玻璃窗的大房子,队员穿上了装饰华美的长袍,有了繁复的仪式和规矩,但得救的人大为減少了。
  就在这时,回教暴兴;本来北非洲基督教昌盛,亚历山大与耶路撒冷和罗马鼎立,竟尔为回教佔领,並进而侵入欧洲,威胁教会的生存。於是十字军及建筑教堂,成为教会两大漏卮。
  十字军是乌合之众,多次劳师动众,少有成就,沒有什么可取的;但他们真正的战利品,是获得前失去的古希腊哲学家著作钞本,敞开知识的门,造成人文主义的思想,向学术界展放。那也是各独立领主,乐於建立大学的时期;新起的知识分子,倾向於思想的解放。
  罗马教廷,离棄福音的使命,转而注心自己的事业:心在那里,财宝也在那里,投下了无数的资金。既然无以从天上支取,就向信徒蒐求:发卖赎罪券,成为主要的财源。无知的群众,可以轻易的被欺骗,把他们血汗所得,投进赎罪券贩子的聚宝箱里,換取減免“炼狱”刑期的废纸:炼狱並不存在,纳贿消災的属地顾念,也不适用於天上的事。
  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工业渐盛,各领地的主子,不愿坐视财富外流到罗马,供属世俗的教皇任意挥霍;因此,支持抗罗宗,脫离教皇的轭,成为聪明的选择。
  其中一个例子,是英格兰的亨利八世(1491-1547)。他在宗教改革初期,曾为文卫护七圣礼,获教皇赐予Fidei Defensor(信仰卫护者)的荣衔,英格兰钱币上有F.D.字样,来历如此(参页243)。他的后裔也照样袭用,连伊莉莎白女王也不例外。但他想离棄妻子,要求教皇宣佈其“婚姻无效”;而偏失宠的王后,是罗马帝国的皇亲,教皇不敢得罪,只得违王之愿。於是,亨利愤而改宗,崇奉以前反对的信仰,倒向改革阵营。类似的例子,当然不少,可是不这样显明。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慈运理(Huldrych Zwingli, 1484-1531)等,是神兴起的器皿。慈运理強调群体的改革;马丁路德则着重个人的救恩(参页26)。不过,为了实际的需要,他们都不忽略信仰与政治的关系。

对於当时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落实,日耳曼贵族与地方官员的全力支持是十分重要的。路德显然准备把宗教的尊严给予这些统治者,借此換取他们对宗教改革运动的不断支持。目的把手段合法化了。(页320)

  那些统治者中,偶然也有敬虔的人,但他们当中多是半文盲,有的甚至是文盲,像英国雅各王一世那样的学者,並不多见。但他们左右的臣仆们,不乏饱学明智之士,那些人往往“出教入相”,还有其他教职人员,对学术相当热心。他们创立很好的制度,写出很好的教条,但统治者的功利主义观念,还是操纵一切,统治者说最后一句话。
  在这时期,也兴起了中产阶级。这批人,不仅是读书人,也出资支持出版事业。例如:英格兰的廷岱勒(William Tyndale, c.1494-1536),从原文翻译第一本现代英文圣经,支持他在欧洲大陆的旅行,居住,印行圣经,以至在英国买圣经的,都是以新起的工商业人为主。在这里,我们必须记得:谷腾堡(Johannes Gutenberg, c.1390-1468)在欧洲发明的活字印刷,及时帮助传播宗教改革的思想,他在梅茵茲(Mainz)的印刷厂,所作的大部分生意,是出版马丁路德的作品。(参页15,16)
  路德因被判定为非法,不能出去旅行公开讲道,但他的思想卻借印刷媒介传播。本来浑浑噩噩的信徒群体,蓦地醒觉,关心到救恩,圣经,圣礼,教会与世界的关系。
  韦伯(Max Weber, 1864-1920)爭议性的名著,抗罗宗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出版已经逾一世纪了,虽然有些要点,还是悬而难定,不过,大家都趋向承认,影响历史文化进程的,在物质之外,还有信仰的动力,长久被忽略了。
  英国的清教徒革命,是说明这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例子。清教徒着重圣经,因信称义,並整肃个人的罪愆,清除教会不合圣经的信仰礼仪,还把财富当作神赐福的记号。这样,英国财富集中的伦敦,及议会的多数,都控制在清教徒手中。英王与国会的冲突,在兵戎相见之前,胜负早已先定。但政治上的胜利,並不能永久解決问题。
  韦伯指出:清教徒喜欢说,财富本是身外之物,圣徒把它当作轻的外衣,可以随时脫下来,丟在一边;但结果是成为铁笼,牢不可破。这是胜者为囚的特例。
  宗教改革对当代及以后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並非促使资本主义兴起的唯一原因,自然也不能负担一切俱来的后果。事件发生的先后,並不能遽以确定其因果关系,正如我们不能断言鸡鸣使晨光破晓。宗教改革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连在一起,又加上发现时代,帝国主义的兴起,共同形成现今我们生活的世界。
  本书所涉及的范围甚广,跨越许多学术界域,作者读者都难尽通,是先存的困难。译文颇难达到流畅的理想,加以错讹间出,很減少求知和阅读的快感,是为憾事。但所探讨的,是有趣的方向,盼望有更多学者,继续努力,以供应华人读者。(旻)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90226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