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艺文走廊 ✐2007-01-01


手的艺术

吟萤

 

罗丹的手的秘密

  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是自文艺复兴以后,十九世纪以来独创一格的巨匠,他的作品逐渐脫离了以米开朗基罗为主的细腻神似的风格,而试着将人的內在精神世界透过他的刀凿強烈地表现在石头与青铜上。他这些由內心压抑掙扎而出的作品。透过他手的技巧留给了这个世界。而罗丹最擅长於手的描写。手是一切艺术家技巧的凝汇,在人体的四肢百骸中,除了面部的表情以外,只有手可以向人们倾诉些什么,它甚至可以代表语言,传达心声。我们若仔细留意罗丹的作品,他的每一件雕塑,无论是半身的或全身的,只要有手的部分,都是他主要情感宣泄的所在。透过罗丹自己的神奇的手,我们可以读出他內心的秘密;所以研究罗丹如果忽略了他手的作品,便难以窥见全豹。

  关於罗丹的手的作品,我们还是应该先看看他花了三年时间凝铸成的“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1884-1886)。在这组巨型的作品中,每一个形像都有他独特的表情,罗丹刻画出来的那种痛苦,无奈,绝望,愤恨与无助的表情,不仅写在他们的脸上,而且刻在他们的手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双伸向虛无的无助的手,那双握着铜匙的紧张的手,那双下垂无力的绝望的手,以及在悲愤中的颤慄的手,在这一组作品中,如果罗丹只刻下他们面部的表情,而沒有在手上下功夫,我们一定不会受到那样強烈的感动,“加莱的市民”的手,不但加強了他们面部的表情,更诠释了他们內心的感受。


The Burghers of Calais 1884-1886

  另一件手的作品是“准备武装”(The Call to Arms 1878),这件雕塑是一个充满了臂力的天使,振臂作势,吐气开声,将全身的力气紧捏在两只拳头中,使人看了也会不知不觉地蓄力以待,做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之姿。


The Call to Arms, 1878

The Prodigal Son, 1889

  在罗丹的作品中,最能表现出真挚的孺慕的情感的莫过於“浪子”(The Prodigal Son 1889),“浪子”的故事源出於新约路加福音,浪子背逆老父,远走他乡,将一切资产挥霍淨尽,沦为牧豬奴,且与豬爭食,景況至为悲惨,后幡然觉悟,返回故乡。老父正倚闾等待,浪子遙见老父,乃跪地忏悔,祈求父亲的宽宥,满怀希望的手伸向天空,那种极待投入父怀的殷切,不禁令人感动。
  罗丹有数件的专题特写,成为罗丹雕塑的标誌,许多罗丹的专集均採作封面,其中有“墓中之手”(The Hand Emerging from the Tomb),“魔鬼之手”(Hand of the Devil),“左手”(Left Hand),“大教堂”(The Cathedral),“秘密”(The Secret),与“上帝之手”(The Hand of God)等,后三者尤为称著。


墓中之手

魔鬼之手

左手

  “大教堂”(1908)是两只修长的手,手指微屈地拢合在一起,右边手指的指节屈30度伸向上方,左边手指的指节做同样的屈度吻合在右边手指尖的下面,构成一个极美的弧形。其构图之完美,由任何角度看去都无懈可击。左边手背的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有一条深陷的沟。这两只手组成的“大教堂”显示出无比的虔诚,柔和,合一与圣洁的神韻,象征着一种无形的祈祷,拓展出无穷的希望,当你凝视它一会儿,你便会肃然地俯下头去。


大教堂 The Cathedral

上帝之手 The Hand of God

  “上帝之手”(1898)是一双创造万有的巨灵之掌,由空虛混沌中伸出来,托着一块泥土样的原始的塑料,由这堆泥土的素材中,雕出了两个完美的人形,作S形拥在一起的亚当与夏娃,他们的半身仍埋在泥中,好像新生的婴儿,仍以脐带紧紧地系着母体。这双捏着原始作品的手,好像造物者在作品完成时,托在手中作自我的鉴赏,那只微翘的拇指流露出完成的喜悅。


“秘密”(The Secret)

  “秘密”(1910)恐怕是一个永难解开的秘密,作者同样用两只手指暗示他心中的玄思,这是两只美丽的纤手,应该是属於女性的,一只手的拇指自然外伸,食指微屈而向上,其余三只手指向前微拢;另外一只手作相同的形状,但中指向上,其余三指微屈,然后这两只手掌吻合在一起。由正面看去,两只外翘的拇指颇似一只小羊的耳朵。罗丹在这两只手中藏着什么秘密呢?是创造的秘密?是生之秘密?是爱的秘密?抑或是连罗丹自己也猜测不出的秘密?这两只玉手真是美得令人难以置信;在稚嫩的手背上,脈络隐约可见,线条像水一样的溫柔,当你好细端详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去触动它,但又怕那敏感的肌肤会因微微的触动而改变了这绝美的姿势。因之,罗丹的手的秘密也就永远无法解开了。

杜勒的祈祷之手


杜勒 Albrecht Durer 自画像

  我们常常看到的雕塑油画与素描的复制品“祈祷之手”(Praying Hands)。是德国名雕塑家与画家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的傑作,“这幅简开始习画了。”他的朋友放下拖把与洗碗的工作,也重拾画笔再溫旧梦,但他的手卻因在长时间的苦役中起了变化,他的手肌已经僵硬了,指节也变得粗大,简单,朴实而优美的作品背后,卻藏着一个辛酸而动人的故事。
  杜勒是一个匈牙利金饰匠的儿子,出生於德国的纽伦堡,幼时极为贫困,立志学习艺术,但谋生与学画卻无法兼顾,在徬徨掙扎的时候,他交了一位较他年长的朋友,这位朋友亦有志於艺术。后来他的朋友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俩既无法同时学习艺术,不如由一人去找工作,维持两人的生活,另一个人安心专攻艺术,等到画可以卖钱,生活问题解決后,另一个人也可以习画。” 杜勒赞成这建议,说:“让我去工作吧。”但他的友人说:“不行,这办法是我建议的,我比你年长,而且我已在饭馆中找到了工作,你比我有才华,不可浪费了你的岁月。”在这样协定之下,杜勒开始习画,他的朋友则辛勤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待遇,维持他们两人的食宿,其工作极为艰苦,他所做的是洗碗擦地板等笨重的工作,而且工时又长,但他卻非常快乐,因为他的工作,使杜勒可以重拾画笔。
  有一天杜勒将他售出木刻的钱拿回来,他估计收入足可维持二人一段时间的生活所需,便告诉他的朋友:“现在我们的生计已经解決,你不必再工作,可以画画了。”可是他的朋友卻无法再握他的画笔,他痛苦地发现他艺术的生命已经结束了。


“祈祷之手”(Praying Hands)

  杜勒对他友人的遭遇极其悲伤,他虽然想用爱去报偿他,但他无法再还他以技巧。一天,杜勒回到房中,发现他的朋友正在祈祷,他悄悄地走进去,看到了一双翕合着的粗砺但卻虔诚的手,他忽然想道:“我虽然无法将技巧还给他的手,但我要向整个世界表示我的挚爱与感激,我要画下这双正在祈祷的手,画下它的高贵,爱与无私;当人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世上一切做过苦工的粗糙的手,都是高贵而美丽的,让人们向这些手表示感激与敬意。”
  这一幅长满老茧,指甲破损,指节粗大且佈满了皱纹的手,曾握过画笔,也曾握过工具,曾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为人类创造了幸福,如今卻合起来举向上苍,作圣洁而虔诚的祈祷。这双手的姿势显得多么安靜与美丽。它的构图非常简单,但卻十分感人。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之手

  关於手的作品,恐怕在举世之內,沒有任何一幅作品能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1475-1564)在梵蒂岗的西斯廷小教堂(The Sistina Chapel)的“创造亚当”(The Creation of Adam ,1508-1512)相媲美,这幅作品其构图之神奇,气魄之磅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千秋万世所景仰。米开朗基罗不愧为不世出的一代宗师,当你站在他的作品之前,不论是绘画或雕刻,你都会为他的气势所摄,感到自己的渺小;对於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你只有震惊与讚叹,你会屈服在他的作品之前,甚至想去膜拜它,他的不朽是举世所公认的。


The Creation of Adam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一位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与诗人,他的一双手才是上帝的傑作,米氏曾自己说:“上帝给了我这双手,我必须创作。”西斯廷小教堂室內的屋顶是米氏应教宗朱利安之命而作,初稿完成后,感到极不满意,乃毅然毀去重画,於是伟大的“创造”便诞生了。西斯廷小教堂长40.6米,宽13.7米,创世记的故事分九部分绘在中央的拱形圆顶上,自1508到1512年,花五年时间完成这几幅巨构。这九幅图画分別为:分別光与暗,创造日月,分別陆地与海洋,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失乐园,挪亚献祭,洪水和挪亚醉酒。其中创造亚当这一幅,米开朗基罗绘出了上帝的手与亚当的手,上帝由右方探出右臂,食指指向左下方的亚当,这一只神奇的手,便完成了宇宙的创造。在这幅图中米氏不仅写出上帝的创造人类与万物,而且暗示上帝将创造的技巧授与了人类,米氏本身就是具体的代表。几年前我去罗马访问时,曾特別到西斯廷小教堂中瞻仰这位大师的傑作。我曾经坐在木椅上仰起头来出神地凝视着屋顶上的创造图,有半天之久,深深地感到米开朗基罗的这幅作品,能给人一种无比神奇的力量,到现在想起来仍然震撼不已。


西斯廷教堂天花壁画


分別光与暗


创造日月


分別陆地与海洋


创造夏娃


失乐园


挪亚献祭


洪水


挪亚醉酒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秋之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70104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