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乐趣飘送.音乐家 ✐2006-03-01


巴哈

稽谭

 

  所有名音乐家中,生活敬虔,品德端正的不多。其中要数韩德尔(Georg Friederich Handel, 1685-1759)和巴哈,二人生在同年,又是同乡,都是德国人,路德宗基督徒。不过,沒能彼此会面。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国音乐世家中最有名的一人。父亲安波罗修(Ambrosius Bach),任爱森克(Eisenach)镇的乐师,於1685年三月二十一日,巴哈生在那里。
  七岁时,母亲去世。巴哈依在奧得洛府的长兄Johann Christoph,他任圣米迦勒教堂风琴师,曾从名师习乐。到他十岁那年,父亲也亡故。长兄教巴哈音乐,进步甚快;他入教堂附设的学校,也学习音乐。
  1700年,巴哈与朋友Georg Erdmann结伴同转往路纳堡的圣米迦勒学校就读,並参加诗班乐团。
  十七岁的巴哈,已经是颇有成就的音乐家,而且兼通风琴的技术。在1703年,刚满十八岁,巴哈得威玛公爵弟弟的赏识,成为管絃乐团的一员。在同年七月,昂斯得(Arnstadt)新建的管风琴完成,邀巴哈去鑑收。那个主日,就请巴哈作初次演奏,並正式邀请他为琴师。八月九日,收到正式聘约。

  1705年秋末,他请假往三百哩外的呂贝克(Lubeck),去听最负盛名伟大的风琴师柏太秀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演奏。但他一去三个月,忽略了圣诞节期的职责。回来后,他所吸收的伴奏新观念,不为诗班所欢迎。加上另外的问题,是有一天,教堂无人的时候,发现巴哈为一名“陌生女子”伴奏练唱;这在当时是不合礼制的事。那女子是巴哈的远房堂妹马利亚(Maria Barbara Bach)。
  适巧穆浩森(Muhlhausen)的教堂需要琴师,巴哈就去到那里。那时,有一位母族的亲人,留给他部分遗产;这及时的帮助,使他与马利亚能夠於1707年十月,在那里成婚立家。
  当地的市议会,邀请巴哈为新始庆典作清唱剧。於是,他作了“神是我王”(Gott ist mein Konig),极为成功;议会授命出版。不过,所在的教会,因清教徒及敬虔派思想影响,对他“自由”的音乐风格,並不十分欣赏。他感觉受到屈辱,決定辞职另就。穆浩森对失去卓越的琴师,深为惋惜;但彼此的关系保持良好,以后常有往还。
  1708年,威玛公爵威廉.厄诺特(Duke Wihelm Ernst),於五年前聆听巴哈演奏,一直印象很深。邀请巴哈作他乐团的琴师兼小提琴手。巴哈欣然接受,认为能夠荣耀神的事奉。公爵是一位敬虔的君主,护城濠环绕的堡垒中,以教堂敬拜为中心,而甚为注重圣乐;宮廷严格规定,每人都必须参加。所以有“天城”之称(Wilhelmsburg = Himmelsburg, The City of Heaven)。在威玛,巴哈的妻子给他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三人夭折,有四名长大成人;其中二人成为名音乐家。
  巴哈常受邀请,离开工作,去外地试验新的风琴。他並且有个习惯,每年初秋,旅行各地参与音乐活动,总是不难获得许可。1714年九月,在Hesse-Kassel的风琴独奏中,在座的腓德烈(Frederick)王子,后来成为瑞典国王,对巴哈极为钦佩,摘下手上的戒指赠给他。
  威玛公爵的外甥高屯王子辽葆德(Leopold of Anhalt-Kothen)喜爱音乐。1717年八月,他教堂的音乐指挥出缺,邀请巴哈继任。巴哈虽然心里愿往,但是否能获得允准,在於公爵的喜怒之间。辽葆德只好等待。
  果然,公爵不肯让他走;盛讚慰留。巴哈再度请辞,公爵盛怒之下,把他软禁起来。他坚持不屈,利用时间,开始写“小风琴教本”;未待完成,公爵回心转意,答应他离开。那年十二月,巴哈去到高屯。
  巴哈在高屯,颇有良驹遇伯乐之感。敬虔的君主,尊重並支持巴哈,对他的致力於教会音乐,只有鼓励,从无拦阻。六年之內,他写下大部分的器乐曲谱。
  1718年五月,神圣罗马帝国的权贵在卡勒斯埠(Carlsbad)聚集。辽葆德带着他教堂乐团的六名成员前去,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获得讚赏。两年后,辽葆德得意复再往。於1720年,带着他的乐团同去。这一次,停留到七月才回来。久別归家,巴哈才知道他的爱妻在几天前去世;在盛暑之下,不能保留,已经及早安葬,他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这挑起他自己幼年丧母的哀痛。
  在这以前,高屯的教堂诗班,沒有歌唱者。刚在那年,任用了一个女高音,名安娜(Anna Magdalena Wilcken)。1721年,巴哈发现自己对这女子很倾心,认为适合於贤妻良母的位子。他获得辽葆德的同情和同意;因为辽葆德也是不久前丧偶。在那年十二月,巴哈与安娜结婚。几天后,举行欢乐的王室婚礼。
  婚后的生活,十分平靜圆满。只是巴哈发现,辽葆德欢乐的婚姻,使他对音乐的兴趣和支持渐渐減淡。巴哈考虑到孩子们的教育与前途,觉得移到有大学的城最我适宜。是该离去的时候了。
  1722年六月,巴哈听到莱比锡(Leipzig)圣多马教堂的Cantor去世了。巴哈向议会申请那职位,经过谈判,终被接受。辽葆德和巴哈依依难舍的分別了。以后,他们保持一生的友谊;巴哈夫妇也有多次往访。
  1723年四月二十二日,巴哈到莱比锡就任。
  Cantor是一个非常吃力的职任,在堂牧和副牧以下,不仅要训练诗班的器乐和声乐,还负责教义问答和拉丁文,並轮流监督学校的纪律。
  堂牧恩乃斯替(Johann Heinrich Ernesti)已经年衰,学校颓废,有55名住校的公费生,音乐是主要科目。
  巴哈立即奋力工作。他在圣多马堂之外,还兼莱比锡大学教堂的音乐指挥,要负责供应共四个教会的圣曲。因此,他订定五年程序:要每主日创作或修订旧在的一首圣曲(Cantata),加上受难节圣剧,和圣诞颂歌,並晚祷诗,共295首。在开始的二年,巴哈作了115首圣曲,並1723年的圣诞颂歌(Magnificat),和1724年受难节的约翰福音受难曲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t John)。
  马太福音受难曲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t Matthew),也是这几年属灵丰收的果子,作於1729年,最为人所知。
  次年,还有意外的喜乐:巴哈威玛时代的旧友吉司耐(Gesner),来接圣多马堂牧去世的遗缺。他对巴哈甚为景仰,对他的音乐节目自然极力支持,並且奋励有为。1731年,即开始扩建教堂及学校建筑,於1732年完成使用。他对学校的整顿,更使人耳目一新。
  1734年十月,皇帝偕皇后蒞临莱比锡。在三天的欢庆中,巴哈作了两个圣曲演出。不过,也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吉司耐寻求兼任大学的职位未能成功,遂兴去意,於十一月里离开莱比锡。继任者对音乐的兴趣和支持,沒有像吉司耐同样的积极,使巴哈逸兴阑珊。
  1736年七月,公爵任命巴哈为宮廷作曲师。卓斯顿(Dresden)的凯瑟陵公爵(Count Kayserling)患失眠症,巴哈感念知音,介绍他自己和长子的学生谷德波(Johann Gottlieb Goldberg),去演奏乐器以遣不眠之夜。“谷德波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就是特地为此写的。
  在那时,为了校监的任命,巴哈与堂牧和议会意见牴啎。这並不怪巴哈爭名攘利,而是因为他注意音乐教育。巴哈要任用合他标准的校监,是需要通晓音乐,兼长行政的人才。对方则以为音乐只是通才教育的一部分,校监不能成为音乐指挥;巴哈觉得那些人凡事搅入政治,处处掣肘,以此为限制音乐教育节目的借口,颇感不耐,谦逊平易的巴哈,觉得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着重音乐科目,以求诗班有足夠的人员。在此以后,莱比锡教堂当局,觉得为求息事宁人,只有接受固执老人对自己职权的解释,既不能赶他走,只得走他的路线。这样有一段时间平安。
  1740年,巴哈任用了另外的人,代替他教导的职责。那时,他多年创作累积的圣曲,足夠长期轮替应用,成为宗教仪式固定的程序。巴哈利用他的余年,专心於圣乐创作的事奉。
  巴哈自己在家教育儿子音乐,从早他就收几个资质好的学生。
  从1738年,巴哈家中接待了一名族中的堂弟约翰.以利亚.巴哈,已经三十三岁,积蓄了些资金,到莱比锡大学自费读神学。约翰教导巴哈较幼的儿子们,並兼任巴哈的祕书。他记述巴哈愉快的生活,彼此甚为相得。到1742年,约翰学业完成离去。那是巴哈最舒适安定的时期。他得以常出去旅行,鑑定风琴,並举行演奏。
  1744年,来了一名爱特尼可(Johann Christoph Altnikol),是他收在家中寄宿的学生,诗班低音歌手,兼任巴哈助理,並作抄谱等事。巴哈尽心教导,还可以把家务交托爱特尼可看管,他自己得以出外旅行,参加有关音乐的活动。
  1747年,巴哈到了大学城浩邑(Halle),敬虔派的基地,他的长子斐迪曼(Friedemann)在那里的教堂任音乐指挥。然后,父子同行,继往柏林。到了皇帝驻在的波茨坦(Potsdan),看他的儿子以马內利(Emamuel)。在五月七日星期天,晚演奏会即将开始。当报告他到达的信息,伟大的普鲁士王腓德烈(Friedrich II, Der Grosse)欢然宣告:“先生们,老巴哈在这里!”立刻停止一切准备,让他当场即兴演奏。全体感觉真实的喜乐光荣。
  对於类此场合,巴哈集合系列作品,称为A Musical Offering呈献给腓德烈。腓德烈为他出版。
  1749年一月,巴哈为爱特尼可安排了一个好职位,把自己的爱女以莉莎白(Elisabeth Juliane Friederike)嫁给他,依依不舍的送新夫妇去到Naumburg就任。巴哈患了重病,看来已经很少希望;但他意外的恢复了。次年,十八岁的幼子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往Buckeburg宮廷任职。他收了最后一名学生Johann Gottfried Muthel,帮他收集整理从前的旧作。他极为认真修订,字斟句酌。巴哈有个习惯,在作品之末,总是写上“荣耀惟独归神”(Gloria Sola Deo)。这是他最后的一次。
  巴哈通晓多种乐器,在风琴和启始型大钢琴(Harpsichord)的音乐,可称第一人。他以融会贯通南北不同的风格,有所分辨取舍,形成自己的风格;但他基本上算是保守,不趋时逐流,不採取盛行的意大利乐风。他对音乐界有持久的影响,特別对教会音乐更为显著。
  巴哈前后两个妻子,共为他生了二十名子女,只有十人长大成人。
  那时,他的眼睛近於失明;请英国眼科医生泰勒(John Taylor)动手术治疗;那个庸医两次手术,並沒有成功,使巴哈只能闭居暗室。七月中,巴哈患脑溢血,昏迷了十天,於七月二十八日逝世,在七月三十一日安葬,归回造他的主。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60323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