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達芬奇密碼”(五)

耶穌的神人兩性

黃鐘

 

  從耶穌“道成了肉身”的時候開始,在祂的身上就存在神人兩性。因為“道就是神”;道既成了肉身,就是“人”。童年的耶穌,聖經記載不多,除降生到十二歲,以後就沒有記載。“典外文獻”(聖經正典以外的文獻)中有關耶穌童年的事蹟,稱之為“耶穌嬰兒時期的福音”卻實有不少。第二世紀的時候,其中最重要的有雅各原始福音多馬耶穌嬰孩時期福音。到第三世紀,又有一份文獻名為拉丁語耶穌嬰孩時期福音,其內容加入許多情節,明顯是從前面的兩福音書加以擴充。後來又有託馬太名福音,是一份經過修編,較為簡略的版本。
  以上典外文獻都是記載耶穌到十三歲期間的生活和奇異事蹟。當然在“正典”確定之後,這些偽託,臆測,受諾斯底派(Gnosticism)影響而成的文獻,都被視為典外文獻,現今的教牧極少引用作為講道或解經之用。
  論到耶穌的人性,神性,自從祂三十多歲出來傳道開始,一直都受到猶太拉比,宗教黨團,祭司院領袖們的質疑和爭論,甚至動了殺機。因為祂曾多次表明自己的身分,說:“我與父原為一”,“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10:30;5:17;參約翰福音5-10章)
  耶穌三十歲以前,祂身為“人子”,明顯的祂的“神性”是隱藏的;當祂出來傳道的時候,祂的“神性和人性”就完全表露無遺。曾經兩次從神那裏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又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馬太福音3:17;17:5)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祂開了,祂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16-17)
(Picture: "The Baptism of Christ", c.1475, by Andrea del Verrocchio)

  同時兩種屬性存在於耶穌身上,要將祂分割成兩個時期;或是兩個獨立位格,分開事態來作交替選擇性表現,這都是有問題。
  主耶穌在世上傳道約三年多,並沒有甚麼確切的記載,只憑約翰福音書中,祂曾三次過“逾越節”作為推算。在這三年多傳道記述中,祂作了許多事,講了許多教訓,若要一一都寫下來,恐怕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約翰福音21:25),但是,已經很夠。“人性”方面:祂吃,喝,餓,渴,疲倦,睡覺,哭,呼喊,憐憫,愛,喜,怒,哀,樂,痛苦,試探等。所謂人性中“七情六慾”祂都齊全。聖經這樣為祂作見證:“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誠蒙了應允。”(希伯來書2:14;5:7)“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15)這裏提到“與我們一樣”實在太傳神了。我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哪一樣試探我們可以說沒有,有些試探我們勝過了;有些試探卻失敗了。人是罪人,就因為勝不過試探而“犯罪”,所以我們是“罪人”。耶穌卻不是這樣,“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只是祂沒有犯罪”。祂“凡事”就是說明這世界有的事,祂都經歷過“試探”,包括男女間的關係。祂的“人性”經得起考驗,所以祂是人類的“救主”。
  論到耶穌的“神性”。四福音中記載耶穌周遊四方教訓人;又行許多神蹟,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死人復活,長大痳瘋的潔淨,癱子起來行走,啞吧開口說話,聾子聽見,醫治人許多的疾病;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行走海面,平靜風浪;趕逐污鬼等,兩次潔淨聖殿,咒詛不結果的無花果樹等,林林總總,行了三十八個神蹟。祂所行的神蹟奇事,看見的人都將榮耀歸給神!
  祂釘十字架斷氣的時刻,“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的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馬太福音27:50-54)
  保羅蒙召之後,作了外邦的使徒。他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他有猶太拉比的造詣;希羅文化的素養。起初他不相信耶穌是“基督”,並且嚴厲的逼迫信奉基督的人。他經歷了耶穌的救恩,明白神的奧祕,認識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他從舊約律法,先知和預言上得到啟示,清楚明白地向羅馬信徒見證說:“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是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馬書1:3-4)

  不錯,從耶穌傳道的時代開始,猶太的宗教人士都在爭論耶穌的“神性”;“人性”一部分是沒有爭議;但是,到了第一世紀之後,普世的教會就出現不同的神學爭論。主要的爭議,無非都是有關耶穌同時俱有“神性和人性”的問題。若說耶穌“神性”多於“人性”,是異端;“人性”多於“神性”亦是異端。事實確是如此,直到如今,教會的正統信仰,依然是相信耶穌基督俱有“神人兩性”。
  布朗密碼說:“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由官方提出的,這一說法是在尼西亞會議上投票決定…通過確定耶穌神性,對羅馬帝國統一及增強梵蒂岡教廷的權力都至關重要。”他一再的強調君士坦丁出資修編聖經,刪去那些記錄耶穌人性屬性的福音書,並將那些把耶穌奉為神的福音書美化修飾。更早的福音書就被禁絕,收集起來燒毀。他的說詞是混淆視聽,全非事實。“尼西亞會議”是一次信仰大會,針對當時盛行的異端—亞流派(Arianism)和諾斯底派—確定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是教會歷史上第一次大公議會,是由君士坦丁所主催召開。於325年五月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舉行。當時出席的主教們大約有三百多位,大多數來自東方教會,西方教會只有六位。大會經過強烈的爭議定下了“尼西亞信經”。的確,君士坦丁急於版圖內的教會,尋求一個統一的信仰解釋,至於信經的內容和神學觀點,他卻是不甚介意。他利用政治力量促使教會統一,的確有其背後的意義。自從他登基以來,所持的治國思想是:一個皇帝,一套法律,一種公民,一種宗教。他選擇基督教作為依賴,因為當時的基督教經過他的善待,信徒的增加,已經一日千里。說他“刪去那些紀錄耶穌人性屬性的福音書,並將那些把耶穌奉為神的福音書美化修飾…”實在是太高估君士坦丁的神學知識。君士坦丁從未受過神學教育,頭腦中所想的只為國家統一,避免因宗教爭拗,產生分裂現象。教會存在的神學,信仰上的爭辯,他想藉着會議,取得一個圓滿的調解地位;在無法達致和解的情況下,使用政治力量加以干預。再說,福音書“正典”的成立,並非是在此次會議,而是在主後393年希波會議(Council of Hippo)及397年迦太基第八次會議中正式接納,距離尼西亞會議超過七十年(參“聖經正典的形成”)。當時通過“信經”的時候,他最尊敬的兩位優西比烏,都拒絕簽署同意。後來都與亞流派人一同被放逐。
  說到“梵蒂岡教廷的權力”更是離譜!那時的教會分為:耶路撒冷,安提阿,君士坦丁堡,羅馬和北非的亞歷山大,五個大區域。在五大教區之下又有許多小區域,大致可以分為東西方教會,各教區主教互不統屬。羅馬主教雖佔政治優勢(還是君士坦丁去世以後的事),卻非最有權勢。尼西亞會議,羅馬只派兩位代表出席。況且會議之後,信經中的用詞和神學思想,仍然爭議不斷。“教廷”的成立尚屬幾個世紀以後的事,怎可強詞奪理,加之於罪?

耶穌的“神性”是會議決定的嗎?

  布朗說:

  “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由官方提出的,這一說法在尼西亞會議上被投票通過。”
  “君士坦丁利用耶穌重大的影響和尊貴地位謀利;也由此塑造了我們今天的基督教。…耶穌經過四百年後,才由君士坦丁把他說成是神。”
  “耶穌的追隨者們,認為他是一位先知,一位偉大而能力超群的人,但愫論如何,他是一個人,終要一死。”(密碼五十五章)

以上的引述,是出自一個沒有基督生命的世俗人的思維。聖經將世人分為三類:屬血氣的人;屬肉體的人;屬靈的人(參哥林多前書2至3章)。第一類人是教外人;或者,是一位沒有基督生命的教內人,俗稱“教友”。因為沒有重生,生命中沒有基督,這種人就是稱為“屬血氣的人”。第二,三類人是重生的人,生命中有基督,只是生命的狀況豐盛與否。
  聖經說:

“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書2:14)

基督教與一般的宗教不同,基督教所信仰的基督,是“道成肉身”的基督;一般的宗教是“肉身成道”(是否可以“成道”姑且不談)。“道成肉身”是一項深奧的道理,稱之為“神的奧祕”。既是“奧祕”就為一般世俗人所不能領悟的道理。既然不能領悟,智慧的神,就使用“啟示”的方法,親自向人顯明,這種顯示過程,就叫作“啟示,默示或神啟,靈啟”。(參以弗所書第3章)
  約翰福音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太初有道,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1,14)這裏清楚告訴我們,“神成為人”的事實,這個人就是“耶穌基督”。當然這位成肉身的基督,就具備“神性人性”。信與不信,在於“領會”;接受不接受,又在於“聖靈的感動;神的啟示”。舉一個例子:使徒保羅本來是猶太教中人,他為祖宗的信仰和遺傳,逼迫信奉基督的人。他以為這樣做,是為神“大發熱心”。想不到,神感動了他;啟示了他,使他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成了信服主,獻身給主,為主大發熱心的外邦使徒。他個人生命改變的經歷,現身說法,寫信告訴教會說:“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祂的兒子啟示在我心裏,叫我把祂傳在外邦人中…”(哥林多前書12:3; 加拉太書1:15-16)
  從以上的經文和人物的經驗,告訴我們信仰的“信心”,不是一個天然人—屬血氣的人,可以憑個人的喜好,志趣去解釋,去亂講瞎說!
  耶穌基督的“神性”,清楚記載在四福音中,在信的人是非常清晰;在不信的人,是非常奧妙,難以理解相信。第一次尼西亞大會議中,各主教熱烈的辯論是真的,那只是神學思想上的辯論;或說是“正端”與“異端”的辯論。以後長達幾百年,一直都還在爭辯中。無論會議的結果是怎樣通過,耶穌“神性,人性”,是根據聖經的記載,絕不是“會議通過”。

童年耶穌的典外文獻—論神性

  四福音記載耶穌的生平事蹟;從童女由聖靈受孕,產下成肉身的耶穌,直到耶穌十二歲前的家庭生活,聖經沒有提及。就因為聖經沒有這一方面的記載,留下不少空間給追尋好奇的信徒去想像;為了滿足好奇的心理和填補這方面的欠缺,早在第二世紀中葉開始,盛行的異端思想“諾斯底主義”的主教,教士或作家們,就陸續撰寫有關童年耶穌的故事。這些作品有不同文字的抄本,因為自從三世紀以後,正典已經成熟形成,這些互相抄襲,臆測,杜撰托名的作品,已經被定性為異端或典外文獻而摒棄。布朗密碼中所引用的部分就是來自這些作品。
  有關耶穌童年時期的作品,而不被納入“正典”的書卷,簡介如下:
  雅各原始福音Protoevangelium of James)寫於主後150年左右。詳述耶穌出生事蹟。歌頌馬利亞,清楚提出馬利亞“永遠童身”的身分。耶穌弟妹是約瑟前妻所生子女(目的就是要說明馬利亞終身童貞)。三世紀稱此書為年輕雅各名下的福音。六世紀稱馬利亞出生:雅各的啟示
  多馬的耶穌嬰孩時期福音Infancy Gospel of Thomas)名為多馬卻與多馬沒有關係,為二世紀作品。內容只是摘錄路加福音耶穌十二歲上聖殿,在猶太教師中間“一面問,一面聽”的場景,借題發揮。說明耶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曉。祂不需要教育,因為祂先存性的掌握所有的智慧和啟示;具備無限的能力。
  諾斯底主義者游斯丁的紀錄有名為巴錄的天使,奉神的差遣到十二歲的耶穌那裏,把將要發生的事告訴耶穌,要祂關注向世人宣告。祂將來要升到天上,坐在神的旁邊。耶穌聽了就開始傳道。
  皮斯特斯.索菲亞Pistis Sophia)內容怪誕,作於三,四世紀。其中有一段提及“小孩耶穌與靈合一”。馬利亞對耶穌述說的一段往事:“當你還幼小的時期,靈還未臨到你,有一次,靈從高處降下,相貌與你相似,我還以為是你!那靈說要與你相會,…你們相會之後,相擁親嘴,你倆就合而為一了!”。
  阿拉伯語耶穌嬰孩時期福音Arabic Infancy Gospel)詳述耶穌童年三個時期的情況:由出生到四十天在聖殿行奉獻禮,大致與路加的記載相同;逃難到埃及的一段過程,其間行了許多神蹟,醫治許多病患;回到拿撒勒的童年生活,與孩童遊戲時行神蹟,與父親約瑟一齊工作行神蹟。是一本較重要的作品,在回教徒中廣為流傳,不少事蹟引用入可蘭經。寫作時期可能在二,三世紀之後。
  拉丁語耶穌嬰孩時期福音Latin Infancy Gospel)進入中世紀,有很多不同的記載耶穌嬰兒時期的作品,他的內容可能是取材於較早雅各原始福音託馬太福音。書中記述接生婆來到耶穌出生的洞穴,眼見的情景:接生婆站在洞口,因為洞內有強光,她不敢進去。及至她進入洞穴,注視馬利亞多時,驚覺:馬利亞胸脯充滿奶水,分娩時沒有流血,沒有痛楚;童女懷孕,童女產子,產子以後,仍是童女。孩子亮光照着四周,如同太陽,呈現平安,將平安傳送到每一個角落。馬利亞就跪拜他;聽到許多看不見的生物齊聲叫“阿們”!那生下來的光越來越光,洞穴裏充滿了亮光和膏油的馨香。未幾,光本身漸漸消退,變成了小孩子,他沒有重量,沒有污穢,全身發光;他身輕易抱,明亮耀目,沒有哭喊,雙目透出強光,面上帶着甜美的笑容,向着接生婆微笑。這種描述,反映出諾斯底主義“幻影說”。
  託馬太名福音Gospel of Pseudo-Matthew)寫於六至九世紀。記述約瑟娶馬利亞的過程;馬利亞生耶穌的情況與一般婦女不同,生產過程沒有痛楚,流血;仍然是處女。耶穌在襁褓中可以說話;可以行神蹟。四歲與八歲那年發生的神蹟。三次入學令老師困惑;甚至代替老師施教。所行神蹟,皆提應驗舊約聖經預言。書中突出歌頌馬利亞;約瑟曾有第一次婚姻的記載,被教會所刪除。
  施洗者約翰生平Life of John the Baptist)主後四世紀作品,作者是一位教會監督。內容記載施洗約翰母親去世以後,約翰孤苦伶仃,馬利亞與耶穌同情照顧的事蹟。
  木匠約瑟的歷史History of Joseph the Carpenter)四,五世紀,出於埃及的作品。內容是記載耶穌受難前在橄欖山上向門徒所講約瑟的故事:約瑟聖潔正直,第一次結婚妻子生了三個兒子,名為西門,猶大,雅各。二個女兒,名亞西亞,呂底亞。四十九歲那年妻子去世,成為鰥夫四十年,八十九歲那年娶馬利亞為妻,一百一十一歲去世(他去世那年耶穌二十二歲)。
  馬利亞的出生Libellus de Nativitate Sanctae Mariae)又名馬利亞出生的福音。內容記載馬利亞的出生與許配約瑟生下耶穌的過程。故事情節如同撒拉,哈拿,以利沙伯等不育婦人年老產子。耶穌出世的部分與馬太,路加的記載相似,突顯馬利亞的聖潔童貞。
  以上有關耶穌童年的故事,都是出自第二世紀至第九世紀的作品,在教會教牧根據考證“正典”的嚴格標準下,排除為“偽典”(Pseudepigraph)或“次典”(Apocrypha)。以今天歷史學或科學方法的鑑證,其可信度僅及“迷幻小說”;當其時,異端教義充斥,這些書卷有些出自不同異端,主要還是“諾斯底主義”。由於當時還沒有活版印刷,寫作傳播要靠手抄,在抄寫過程中,不合乎抄寫者信仰內容的部分,自然會被刪去;再者,抄寫者也可就自己接受的部分,再起爐灶,寫成另一本“福音”。因此,有關耶穌的童年和家庭生活,就發現有上述版本;而就其內容,名雖不同,卻是相似。這就是布朗密碼所說:修改,增補,刪除,編纂等誤導。

聖經見證耶穌的“神性”

  密碼說:

  “這四個福音書是由羅馬皇君士坦丁大帝挑選,並於四世紀編輯而成的。(是有預謀)”

  自有耶穌以來,猶太的社會就充滿不和諧的氣氛,各教派及宗教領袖間的衝突不斷;羅馬統治當局與民族間的對立,使社會處於一觸即發的抗爭張力。在道德上更是腐化,黑暗不公。表面上是一片祥和繁盛;事實上是危機處處。耶穌的降生,帶來相當程度的不安,可以看出當日社會情況的端倪。(馬太福音2:3)
  耶穌年約三十歲出來傳天國的福音(路加福音3:23)。祂的影響力,震撼了宗教層和民間教派。從那個時期開始,來自不同層面的攻擊和迫害,無地不是,無處不有。祂那有別於文士,法利賽人的教導,不只是鍼砭人心,而且是帶着權柄與能力。為了完成祂的使命,祂走遍當時巴勒斯坦各城鄉,呼召門徒,教訓民眾,醫治疾病,行神蹟奇事(馬太福音9:35至10:1)。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完成祂“道成肉身”的使命-救贖世人。
  以上的歷史事實新約聖經有清楚的記載;也清楚應驗舊約聖經的預言。(馬太福音2:6;路加福音4:17-19;以賽亞書53:3-10)。新約聖經中的四福音記載耶穌的言行實錄。是耶穌的門徒或同時代信徒的記錄。新約聖經四福音的耶穌言行實錄記載,是完全符合史學上的基本要求。首先這些作者所寫的事實是“第一手資料”,是目擊的“見證”。其次,他們不是集合在一起,共同草擬寫作綱要,然後各自回去蒐集資料,埋頭作書,按預定的日期,經過審議,有預謀的,合成一部欽定的“四福音”。密碼說:“這四個福音書是由羅馬皇君士坦丁大帝挑選,並於四世紀編輯而成的。(是有預謀)”事實並非如此。四福音是第一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作品,各人寫作的目的和對象都不相同,論點也各自有異;甚至連著作的地點,人名都不詳。後來經過嚴格的鑑定,包括外證,內證,然後才被肯定,並非他所說,是第四世紀編輯而成。這些書卷的內容,除了記載耶穌言行實錄以外;也記載耶穌受到當代人的攻擊,毀謗,殺害,爭議。最受爭議部分莫過於祂表明自己的身分,是“神的兒子”。有一次,耶穌治好一個患了三十八年的癱子,叫他拿起自己的褥子,起來行走。那天正巧是猶太人的安息日。猶太人逼問耶穌為何在安息日叫人拿褥子行走,違反了安息日的律法。耶穌回答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猶太人聽了就要殺祂,因為祂不只違反了安息日,而且還稱神為父,將自己當作與神同等。這種情況在四福音中經常出現;尤其是耶穌在猶太境內傳道教訓人的場合中,約翰福音記載得最詳盡。(約翰福音5:1-18)
  耶穌的先鋒施浸約翰,在耶穌年約三十歲開始傳道之後,約半年,他就因指責希律安提帕(加利利分封王)娶腓力妻希羅底為妻(娶兄嫂為妻),犯罪違背了摩西的律法(馬可福音6:14-29;利未記18:16);因此得罪了希律而入獄。有一天,他在獄中悶得不耐煩。就打發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指預言中的“彌賽亞”即基督)。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當時耶穌正治好許多有疾病的,又叫瞎子能看見)。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加福音7:21; 馬太福音11:2-6)耶穌用不着答覆約翰是與不是,只要將這一切所行的神蹟奇事,回去轉告他們的夫子約翰,他自然會明白耶穌的身分。但凡心裏沒有成見的人,看見上述耶穌所行,所言,沒有不心悅誠服的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神差祂到世間來的救世主。因為祂所行的事,就在今天科學發達,醫藥進步,仍然無法說好就好,連康復期都不需要!
  耶穌傳道的日子,猶太社會對耶穌的態度可分為三種:
  一.是主持聖殿事務的祭司團隊,民間宗教拉比,文士,法利賽黨人。這類的人抗拒耶穌,因為耶穌常指責他們的不義,又拆穿他們的偽善,所以他們時常尋隙要致耶穌於死地。(約翰福音7:1,30,32,43-44;8:37,59;11:53;馬太福音27:20-26)
  二.是平民百姓及盼望彌賽亞早日來臨的虔誠人,聽耶穌教訓趨之若蟻,知道耶穌在那裏,他們就蜂擁前往那裏。這裏面不少患了各種疾病的貧困人,都得到耶穌的憐憫醫治,釋放他們個人的捆綁。在這群人中,有的承認耶穌是從神那裏來的先知,聖者;有的坦誠的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神的兒子。甘心撇下一切跟隨耶穌,作祂的門徒。(約翰福音1:41,49;3:2;4:41-42,52;6:14,68;7:31;8:30;9:38;10:42;12:11;20:28)
  三.是採觀望態度的群眾,每有耶穌出現的地方,他們也會去趁熱鬧。聽耶穌教導,看耶穌治病;遇猶太人與耶穌爭論律法傳統,他們就作壁上觀,私下也議論。這類人沒有既定的立場,也就是被第一類人挑唆利用,在彼拉多庭前喊着:“不要這人,要巴拉巴。…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的眾人。(約翰福音6:41,52;7:12;8:30;10:42;約翰福音18:40;19:6,15)
  這些事實,使徒約翰是現場目睹者,他說:“看見這事的那人就作見證,他的見證也是真的;並且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約翰福音19:35)到晚年寫信給教會時,斬釘截鐵的說:“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傳給你們。”(約翰壹書1:1-2)

  昔日耶穌看見一班游移,私下議論不休的群眾,祂也嘆息的說:“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們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約翰福音10:37-38)
  如果說四福音書是“君士坦丁大帝挑選,是有預謀”是事實的話;這四福音已經成了主流教會信仰的依據,他也沒有理由單採用被主流教會排斥為“非正典”,出自異端的作品,來全盤否定四福音的真實性?說有“預謀”,到底是誰的“預謀”?他是在利用“預謀論”,來達成他自己“預謀”才是事實。

聖經見證耶穌的“人性”?

  世俗人容或會不相信耶穌是“道成了肉身”來世上;但,一定會承認耶穌是一位歷史上的偉人,智者,哲人,宗教教主。以基督徒的信仰來說,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同樣是那麼重要。自從耶穌傳道的時期開始,這個問題一直都是猶太人所爭議的。到了第一世紀末,教會信仰面臨許多教義,神學,哲學,異端的衝擊;尤其在“正典”未曾確立之前,教會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外有逼迫,內有異端。
  第一代的聖徒是在為“真道竭力爭辯”。到第二世紀,純正信仰的爭辯,更趨劇烈。因為那時教會內部,流行許多思想,經過護教者的駁斥,辨明,多定性為“異端”。其中有:諾斯底主義,亞流派,馬吉安派(Marcionism),聶斯托利派(Nestorius)等。爭論的問題,無非都是圍繞着耶穌的神性和人性。這些論述,有教父的講道,文獻和大公會議的決議。
  本文已經從聖經中耶穌的言行,神蹟奇事,死而復活等事實,見證耶穌真是神的兒子,與神原為一,來自天上,又回到天上。
  以下我們要再就耶穌為“人子”的事實簡略的說明:
  祂降生在伯利恆的馬糟。有牧羊人,博士朝拜。(路加福音2:8-20;馬太福音2:1-12)
  祂八日按猶太人男丁的慣例行“割禮”。(路加福音2:21)
  祂四十天到聖殿行“奉獻禮”,有西面,亞拿為祂感恩行奉獻禮。(路加福音2:22-38)
  祂逃亡埃及,逃避希律的追殺。(馬太福音2:13-23)
  祂十二歲按猶太人的規矩,上耶路撒冷守節,成為“律法之子”。在殿中與拉比對話,顯出祂的智慧。回到拿撒勒,祂的身量和智慧按一般人的狀況增長。(路加福音2:41-52)
  祂在約但河接受施浸約翰“浸禮”。(馬太福音3:13-17;馬可福音1:9-11;路加福音3:21-22)
  祂肉身受試探(凡事受過試探)。(馬太福音4:1-11;馬可福音1:12-13;路加福音4:1-13;希伯來書4:15)
  祂選召門徒,與門徒一同出入,到各城鄉傳道。(馬太福音10:1-4;馬可福音3:13-19;路加福音6:12-16)
  祂有完全(完整)人的“位格”:意志,情感,思想;情緒:喜,怒,哀,樂,愛,惡,懼(上十字架前的禱告)。
  祂肉身的需要:疲乏,渴,餓,睡,吃,行路…以上種種,都在四福音中記載無遺。
  密碼中沒有否認這些,但卻引證“諾斯底主義”“非正典”作品。要知此派理論是否定耶穌的肉身,認為耶穌的身體是一種“幻影”非實體。基本上與他的小說主旨相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