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密碼”(一)

達芬奇何時請了丹布朗為代言人?

黃鐘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楔子

  當2003年達芬奇密碼The Da Vinci Code)出版之後,在出版界及宗教界所引起的震盪是逐漸的遍及世界。該書全球銷量數千萬本,各國譯本四十多種。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大膽利用人們熟悉的真實人物,中世紀歷史的事例,以及基督徒的基本信仰等作為故事的主題,運用懸疑探秘的小說技巧,使讀者進入“似是而非”的迷幻天地。

  達芬奇密碼是一部虛構,懸疑,迷幻的小說,故事情節以假亂真。將歷史,信仰,事實,跨越千年羅馬教廷的“是與非”,加入作者個人的想象和技巧,編織成一部內容極具爭議性的著作。
  歷史是講事實,小說是講構想(情節),宗教是講虔敬。作為歷史學家,小說創作者,宗教工作者,都需要具備自身的道德良知;基本上不可以誤導,歪曲愚弄,殆害受眾。達芬奇密碼是一部危害讀者的“毒物”,它不是歷史,不是宗教,卻以歷史和宗教為經緯,使讀者誤以為是權威性歷史和宗教的揭秘!
  達芬奇密碼一書的成功,在於作者選擇了最具爭議性的主題,觸及了基督徒信仰的根基;他巧妙的利用了宗教,藝術作品,歷史事件,著名人物,密碼學,秘密組織,建築物,偽典,以及某些偽造及片斷文獻等,作為故事的場境和背景,來配合他虛構的小說題材。他可以公然信誓旦旦的聲明,他所說的“確有其事”,“都是真話”。不錯,當中題及的例如:君士坦丁,優西比烏,達芬奇,牛頓,貝聿銘等人物;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岩洞中的聖母等作品;羅浮宮博物館,羅浮宮外的金字塔,雷恩城堡的教堂等地方;耶穌,抹大拉的馬利亞,彼得等聖經人物;梵蒂岡,隱修院,十字軍,聖殿騎士,共濟會,天主事工會,宗教裁判所,諾斯底派,尼西亞會議等等,這一切都是真的;只不過作者在達芬奇密碼一書中所演繹的故事和情節,卻都是虛構的。他運用一般人對權威心理的邏輯推理去證明小說內容是真實的;卻不是用證據去證實內容是真實的。(證明不等於證據。歷史是講事實,講證據;然而這部書不是歷史,只是小說。)
  從小說的寫作觀點看,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但該書作者綁架了藝術巨人達芬奇,罔顧教會史學家的史記,神學學者的學術研究,歷代教牧人士的素養,聖經本身的啟示性等。因此,盼能透過本系列,給予讀者“解毒”。(為節省篇幅,以下用密碼代表該書)

一. 達芬奇何時請了丹布朗為代言人?


丹布朗 Dan Brown

  耶穌是生在二千年前的猶太人,達芬奇(da Vinci, 1452-1519. 或譯:達文西)是五百多年前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 Italy)的歐洲人,而丹布朗(Dan Brown, 1964-)則是生在美國東部新罕布什爾州埃克撒特郡(Exeter, New Hampshire)的現代人。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才華出眾,是人類精神文明珍貴的財富,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巨人”,“大師”。丹布朗卻將達芬奇塑造成與耶穌同時期的人(常與耶穌作伴,是耶穌摰友,友情超越使徒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好像活了十六個世紀,了解耶穌的私生活及整個基督教歷史的發展過程,包括許多秘密組織的活動及儀式等等。丹布朗在密碼一書中說達芬奇在生的時候掌握許多的秘密資料。其實,以達芬奇的才華,何以不大展身手,帶動時代,領導革新,推倒當時掌握權威的教廷,卻要委曲求全的藉一幅“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495-1498)暗藏“玄機”(密碼),等待五百多年後的丹布朗來“解碼”?奇妙的是,丹布朗好像是與達芬奇同時期的老朋友,好像達芬奇將所有自己過去及當時不便透露的秘密,要求丹布朗在他死去幾百年後才將畫中的“玄機”(密碼)向世人“解開”!
  達芬奇是一代“偉人”,卻不是“藏秘人”,更不是甚麼藉繪畫藏“密碼”的“洩秘人”。達芬奇多樣的才華是被當代及後世所肯定的,晚年的生活是被法國國王禮遇,受尊敬程度,遠勝宮廷中任何達官貴人。
  達芬奇的宗教意識並不濃厚,雖然他的畫作是以聖經的內容為中心,但他作畫是為了“藝術”,也是為了受任命。他是個集藝術,哲學,工程,自然科學於一身的人。他的繪畫是將藝術科學和想象結合在一起。他優勝於其他藝術家的地方,是精於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及精神面貌。他全神貫注的投入畫中的情景,並不熱衷宗教信仰的內涵;他倒是把全副心思投放到科學領域:應用工程,人體解剖,自然現象等。


達芬奇把全副心思投放到科學領域:應用工程,人體解剖,自然現象等

  達芬奇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人物。雖然他生活在充滿宗教氛圍的時代,但仍然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哪怕是與教會傳統信仰相左的意見,他根本不需如此隱晦地藉繪畫去包裝“秘密”。由於他對自然科學及物理的學識,他強調數學和力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他的思想接近唯物主義者。以他這樣才華的人,又有自己個性的受尊敬大師,怎會隱藏一些秘而不宣的“密碼”,去娛樂後世的人?他作為一個“時代的科學家”,何須作個徹頭徹尾的“懦夫”,將發現的“秘密”隱藏起來?丹布朗竟將達芬奇綁架起來,說“密碼”是達芬奇的惡作劇,目的是在影射基督教的隱秘歷史(指教廷);他真的當讀者是幼稚無知,可以隨意愚弄的族群!

二.達芬奇其人

  達芬奇生於歐洲文藝復興全盛時期,在西方藝術史上堪稱為“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他之所以被尊崇為“巨人”,“大師”,是因為他兼有多方面的才華和貢獻。他不僅是代表當時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的繪畫家和雕塑家;在他年青的時候,就以學識淵博著名。他的哲學思想,在自然科學的造詣,對數學力學的鑽研,在建築工程的創意,人體解剖學的成就,都表現出他卓越的智慧和貢獻。在整個人類精神文明史上,他可與莎士比亞及亞里士多德齊名,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成為三位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

  達芬奇全名叫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生父是一位有頭有面的律師,母親卻是一位農家女。因為社會地位懸殊,他們並沒有結婚,所以達芬奇成了私生子。他生母後來和一個工匠結婚,婚後沒有再生孩子,所以達芬奇的童年還是享有家庭的溫暖。
  達芬奇從小就突顯他的天賦,舉凡音樂,繪畫,雕刻,讀書,騎馬等,無所不好,一學就通。
  十四歲的那年,繼父將他送去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Verrocchio)那裏學藝。老師整天叫他畫“雞蛋”,叫他從畫雞蛋學會觀察,終於他從畫雞蛋徹悟“師化自然”的藝術境界。從師的年間,與師父共繪一幅“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 1472-1475),畫中的天使由他執畫,畫藝的表現超越老師;老師委羅基奧決定,從此終生不再繪畫,只專事雕刻。


基督受洗 The Baptism of Christ, 1472-1475

  六年後,他的名字被列在佛羅倫斯畫家行會的名簿上。他繼續在名師的指點下學習,直到1477年才離開老師。脫離師門之後,他在佛羅倫斯自設畫室。當時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中心,大部分的偉大藝術家都出自那裏,集中在那裏。因此,有人將那裏稱作藝術的“聖地”。他在那裏開業四年,最早的名作是為修會繪製“博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1481),“聖哲羅姆”(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c.1480. 哲羅姆或譯耶柔米)。


博士來朝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1481


聖哲羅姆 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c.1480

  為了尋求更高的發展,他離開故鄉,跑到義大利的另一座大城市米蘭(Milan)求發展。當時的義大利正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內戰外侵連綿不絕。達芬奇卓越的才華正派上用途。他出任米蘭統治者的總工程師,為他建築橋樑,製造火炮,戰車,開鑿隧道,運河等。1499年法國人佔領米蘭,為避戰亂,達芬奇逃到威尼斯(Venice)。接着1500年,土耳其人威脅威尼斯,達芬奇建議用水攻,使土耳其人覬覦的地區,化為一片汪洋,化解了土耳其人的攻擊。
  在一連串的戰亂日子中,達芬奇忙於為國家設計軍事戰略器械,計有:水泵,飛行機械,降落傘,戰車,武器等。以當時來說,是超時代的創新。他又建築橋樑,開鑿運河,為國家設計城市地形圖,規劃城市建築草圖等。由於他的興趣太多,才智超卓,就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科學研究上;對於數學,光學,力學,機械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體解剖學等,他都有深入的造詣。


達芬奇的機械學研究

  1513年,達芬奇六十歲了,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的兄弟朱利亞諾德(Giuliano di Lorenzo de' Medici, 1479-1516)盛情邀請他到羅馬工作。他和兩位愛徒梅爾齊(Francesco Melzi)和薩萊(Salai)同往羅馬。但這段日子是他最痛苦的日子。教皇雖然對藝術愛好,對科學卻十分厭惡。達芬奇去醫院找屍體來解剖,立刻遭到教皇嚴厲的痛斥,勒令立即停止。達芬奇的藝術天才和成就,深受肯定;然而教廷的藝術作品,卻多交由比他年少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和拉斐爾(Raphael)去從事,對達芬奇的存在視若無睹。更感悲憤的是這兩個後輩紅人,雖然從達芬奇身上獲益不少,卻沒有對這位前輩表示絲毫感激和尊敬!教皇的輕此重彼,兩個後輩的傲視態度,令達芬奇感覺不堪的羞辱!甚至達芬奇的弟子薩萊,用自殺來表達悲痛的抗議!
  達芬奇六十四歲高齡的時候,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邀請他到法國生活,給他的名義是國王“首席畫師,建築師和機械師”。達芬奇欣然的前往,在當地受到的尊敬勝於任何的達官貴人。他智慧非凡,容貌極為出眾,體格健碩,在王室裏受尊敬的程度,如同一尊神那麼受敬畏!他們模仿他的動作,引用他的言語,穿戴他的衣飾,蓄留他的鬍子…。
  1519年五月二日,達芬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七歲,葬在聖弗洛朗坦宮廷教堂(Chapel of Saint-Hubert)。這座教堂在法國革命的時候被毀,他的墓地至今無處可尋。他沒有妻子,沒有親人;但留下少量的繪畫,大約七千多頁的手稿,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無價之寶!(待續)